在2025年全國兩會的“部長通道”上,農業農村部部長韓俊以一組亮眼數據為農業無人機“代言”:全國農業無人機保有量突破20萬架,累計作業面積超4億畝。這一“科技帶貨”不僅展現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加速度,更揭示了技術賦能下糧食穩產保供的硬核底氣。
無人機“集群作戰”:從播種到監測的全鏈條革新
韓俊指出,農業無人機已深度融入農業生產全流程,涵蓋打藥、施肥、播種、運輸、災情監測等場景。通過搭載精量播種機等設備,播種精度從“按斤計算”提升至“按粒計算”,極大優化了種植密度,節省種子成本。
以浙江省為例,當地計劃2025年底前建成200個鄉村無人機起降樞紐,開通30條農資運輸專用航線,為山區26縣鄉村振興注入科技動能。這一區域試點模式,或將成為全國低空經濟與農業融合的樣板。
科技“硬支撐”:糧食產量連攀新高背后的數字密碼
技術紅利直接轉化為糧食產能。近三年全國糧食平均產量達1.39萬億斤,2024年首次突破1.4萬億斤,人均占有量超500公斤,穩居世界前列。韓俊強調,這一成績與無人機、人工智能、生物育種等技術的規模化應用密不可分,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63%以上,整體進入世界第一方陣。
然而,部長亦清醒指出當前短板:部分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仍受制于人。未來需加速推進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融合,培育科技領軍企業,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新質生產力崛起:低空經濟開啟農業“三維革命”
無人機技術的普及,標志著農業從傳統“平面耕作”向“立體化、智能化”轉型。據《浙江省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農業無人機不僅承擔田間管理任務,還將拓展至物流運輸、環境監測等領域,形成萬億級市場規模的新增長極。
2025年北京國際低空經濟及無人機系統產業展覽會即將召開,無人機在農林植保、應急救災等場景的創新應用,將進一步釋放“低空經濟”潛力。這場“三維革命”,正重塑中國農業的基因。
部長寄語:14億人的飯碗要端得更穩、更智能
“14億人口大國必須靠自己來養活自己”,韓俊在兩會現場再次強調糧食安全底線。在他看來,無人機等科技手段不僅是效率工具,更是戰略資源——通過精準化、數字化管理,既能應對極端氣候挑戰,又能破解耕地資源約束,為農業強國建設提供核心支撐。
結語
從“面朝黃土”到“仰望星空”,中國農業正在無人機的轟鳴聲中書寫新篇章。韓俊部長的兩會“科技秀”,既是對過去成績的總結,更是對未來方向的定調:唯有持續激活新質生產力,才能讓大國糧倉根基永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