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無人機領域迎來里程碑式突破。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動力電池與系統研究部(DNL29)陳忠偉研究員團隊宣布,其研發的超低溫高比能鋰電池成功適配六旋翼無人機,在漠河零下36攝氏度的極寒環境中完成試飛,標志著無人機動力電池技術正式突破低溫限制。
極端環境下的性能驗證
此次試飛中,搭載該電池的無人機展現了令人矚目的穩定性:在零下36℃的嚴寒中,飛行姿態保持平穩,續航里程達標,并順利完成快速啟動、高空懸停、復雜路徑巡航等高難度測試。更關鍵的是,電池全程未出現功率波動或突然斷電現象,電壓輸出始終平穩,充分驗證了其低溫適應性與可靠性。
技術突破:從“里程縮水”到續航無憂
陳忠偉團隊通過兩大核心技術攻克了行業難題:
電解液配方與負極材料改性:創新性調整電解液成分并優化負極材料,將電池工作溫度范圍從常規的-20℃~60℃拓寬至-40℃~50℃,覆蓋更廣的極端環境;
自適應熱管理與低溫阻抗優化:通過動態調節電池溫度與內部阻抗,將-40℃環境下的續航衰減率控制在10%以內,遠低于行業平均30%-50%的水平,大幅減少低溫作業返航頻率。
極地科考與災害救援迎來新利器
該電池的突破為無人機在極地科考、邊境巡檢、災害救援等場景提供了核心動力支持。例如,在北極科考中,無人機可長時間懸停監測冰川變化;在地震災區,超低溫電池可保障無人機穿越雪山執行物資投送與災情勘察任務,顯著提升救援效率。
未來展望:低空經濟與極端環境裝備雙驅動
陳忠偉表示,團隊將繼續優化電池能量密度與循環壽命,并探索其在電動航空、高端裝備等領域的應用潛力。隨著超低溫電池技術的成熟,無人機在極寒地區的商業化運營(如物流配送、生態監測)將加速落地,進一步推動低空經濟與應急救援能力的升級。
行業影響:重新定義無人機作業邊界
此次突破不僅刷新了鋰電池低溫性能紀錄,更打破了無人機在極寒環境下的應用瓶頸。隨著技術迭代,未來無人機或將成為極地科考隊、邊防部隊的“標配裝備”,在人類探索未知領域與應對突發災害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