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在中國氣象局的統籌部署下,航空工業自主研制的海燕號Ⅰ型無人機在“蘇拉”“海葵”等多臺風背景下,高質量完成了南海臺風機動觀測作業,為研判臺風發展路徑和強度作出重要支撐。
▲海燕號Ⅰ型無人機飛行路線及下投探空儀的投點位
9月2日21時8分,海燕號Ⅰ型無人機從博鰲國家級機動氣象觀測基地起飛,自21時53分起,在既定時間、區域共陸續投放10枚下投式探空儀,9月3日0時4分安全著陸,順利完成2023年南海臺風觀測業務首飛。期間,氣象觀測數據實時傳回地面指揮系統,數據產品通過機動觀測指揮平臺從海南省機動觀測業務分中心傳輸至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并分發至中國氣象局地球系統數值預報中心、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和上海臺風研究所等單位開展分析應用。
▲海燕號Ⅰ型無人機攜帶20枚下投探空儀起飛
▲海燕號Ⅰ型無人機下投探空儀
此次無人機機動觀測獲取到多臺風背景下的風、溫、濕、壓等大氣基本要素廓線,累計2.2萬余條有效觀測數據。基于9公里分辨率南海臺風數值預報系統(CMA-TRAMS)模式同化預報試驗結果顯示,“海葵”更趨于偏西方向移動,登陸后風雨影響更顯著,為研判臺風發展趨勢、提高臺風路徑和強度預報準確率提供了有力數據支撐。同時,海燕號Ⅰ型無人機與北斗導航平漂探空、地基遙感垂直觀測系統、“中山大學號”科學考察船等多種探測手段形成多臺風背景下的立體協同觀測網,有力保障此次任務高效、協同開展。
海燕號Ⅰ型無人機以“翼龍”-10無人機為基礎進行了適應性改進,具備執行高速、高升限飛行任務等能力。該型無人機曾圓滿完成成都大運會機動氣象觀測保障、川西高原西南渦以及南海臺風監測機動氣象觀測等任務,為大型賽事保障、臺風與高原氣象探測提供了有力支撐,有效破解氣象資料空白區域、復雜環境下觀測數據不足的難題。
▲海燕號Ⅰ型無人機
后續,航空工業將持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助力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建立健全機動高效、協同融合、科學布局的智控機動觀測網絡提供支撐,以更優質、更高水平的氣象服務,為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航空智慧與力量。